張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,地處云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(qū)結(jié)合部,這里既是歷史學家所說的“中國中西部文化沉積帶”,也正處于神秘的地球縱貫線——北緯30°。在這個處于北緯30°的武陵山脈里,繁衍棲息著土家族、苗族、白族、侗族等少數(shù)民族,這些人被史學家統(tǒng)稱為武陵人,定居于今天的湘西、鄂西、黔東南一帶。
兩千年來,他們沒有文字,只有語言,通過原始舞蹈、古老歌謠等方式,把這些奇特的民俗保存了下來,創(chuàng)造出了燦爛絢麗的武陵文化。從吊腳樓到茅古斯舞,從庸、巴、楚到昔日繁華的天門郡,再到如今的國際旅游新城,這里雪藏了太多的來自遠古的文化記憶。因此,專家又把張家界所屬的武陵山區(qū)稱之為“歷史的冰箱”。
NO.1 茅古斯;茅古斯,土家語稱為“古司撥鋪”,意即“祖先的故事”。茅古斯舞是土家族最為原始的祭祀性舞蹈,被專家稱為中國戲劇的“活化石”。這是最為原始的土家古典舞蹈。主要表現(xiàn)土家先祖刀耕火種、捕魚狩獵的艱難經(jīng)歷。表演過程中,男茅古斯赤裸上身,頭上扎五根大草辮,身穿稻草衣,腰上捆一根用草扎成的“粗魯棒”,象征著原始的生殖崇拜。
NO.2 擺手舞;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群眾性大型歌舞,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,帶著濃烈的祭祀色彩,與西蘭卡普并稱為土家族藝術(shù)之花。擺手舞真實反映了土家人的生產(chǎn)生活,如狩獵舞就表現(xiàn)了狩獵活動及摹擬各類禽獸的活動姿態(tài)。包括“趕猴子”、“拖野雞尾巴”、“犀牛望月”、“磨鷹閃翅”、“跳蛤蟆”等十多個動作,情景逼真,惟妙惟肖。
NO.3 張家界花燈;花燈是民間最為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(shù)。表演形式為二人舞,有固定節(jié)目曲牌,拌以二胡、大筒、打擊樂。尤其是大庸花燈鬧元宵,一人唱,萬人和,人山人海,如癡如醉,堪為民間文化一大奇觀。
NO.4 土家織錦——西蘭卡普;西蘭卡普是一種土家織錦。西蘭卡普以紅、藍、黑、白、黃、紫等絲線作經(jīng)緯,通過手織后用機械挑打交織而成。土家織錦工藝獨特,造型美觀,內(nèi)容豐富,專家稱它是足可與湘繡齊名的母親藝術(shù)。
NO.5 桑植民歌;桑植民歌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,其特點是淳樸、真摯的情感而扣人心弦,曲調(diào)豐富多變,旋律優(yōu)美動聽。2006年5月20日,桑植民歌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