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道侗族自治縣蜿蜒的坪坦河邊,就是百里侗文化長廊,三五里一個大寨,馬田的鼓樓、陽爛的銀飾、坪坦的蘆笙、黃都的侗歌,特別是坪坦河上的普修橋、普濟橋、回龍橋、回福橋,座座都是文物,整整一百里豐富鮮活的侗文化。
其中的雙江鎮(zhèn)芋頭村,距縣城9公里,其古建筑群,保存了侗族古村寨的傳統(tǒng)風貌并表現(xiàn)了建設上精湛的技藝。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間,后遭大火,寨內現(xiàn)有建筑大部分為清中期、末期的建筑,占有11.6萬平方米,計有鼓樓4個、風雨橋3座、門樓1個、古井2口,薩歲臺2個、驛道1.6公里,吊腳木樓78幢。200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,這是其它侗寨都沒有的殊榮。
溪邊的平地上,他們先建起鼓樓、戲臺、學堂等公共活動場所,意謂坐在龍嘴上,以鼓樓為龍頭,以小溪為中軸線向兩側沖岔布置民居,就是龍身,風雨橋就是龍尾,一個寨子就是一條龍。風雨橋接地,鼓樓通天,天人合一。最奇險的要數(shù)牙上鼓樓,一半搭在山坡上,一半懸于山坡下,由17根梨木柱子支撐,最長的一根有9.1米高。高也罷了,鼓樓里的四面靠背還若無其事地向外傾斜。這樣的“危樓”歷經(jīng)210年竟然無恙,你不能不感慨侗族人高超的建筑藝術。
鼓樓是議事、集會、娛樂的地方,也是侗族人的圣地。能歌善舞的芋頭人不忘在鼓樓旁邊建個戲臺。寨頭寨尾鑿了兩口古井,寨中設了拜祭大祖母的薩歲堂。一應公共設施,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了,至今都保存完好。